三月春風里,24烹飪2班黃永鍶同學發起"以生命之綠,守護文明之光"的倡議,號召同學們共建綠色校園,珍愛綠水青山。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24烹飪2班黃永鍶。今天,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時,我想和大家分享一個關于生命與希望的故事——它從一棵樹的成長開始,卻關乎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未來。
在2025年廣西各族各界青年代表義務植樹活動中,我們響應“廣西生態優勢金不換”的青春倡議,扛起樹苗,爬上陡坡,揮鍬挖坑。好不容易挖好坑,我們將樹苗小心翼翼地放進去,扶正、填土、澆水,看著小樹苗在春風中挺直腰桿,我們心中滿是喜悅與期待。一位技術人員告訴我們:"樹根扎得越深,枝葉才會長得越高。"這句話讓我明白:生態文明的建設,從來不是轟轟烈烈的口號,而是需要像培育樹苗一樣,是用耐心與汗水澆灌的漫長旅程。
從一棵樹到一片林,從一次行動到一種文明,中華民族早已將綠色基因刻入血脈。兩千年前的《禮記》記載著"孟春之月,禁止伐木"的生態智慧;今天的我們,更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下,見證著荒山披綠、沙漠退卻的奇跡。當庫布其沙漠從"死亡之海"變成"希望綠洲",當塞罕壩林場的松濤聲取代了肆虐的風沙,我們讀懂了:生態文明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人類存續的必答題。那些消逝的樓蘭古城、干涸的羅布泊,都在警示我們——漠視自然規律的發展,終將成為埋葬文明的流沙。
同學們,站在國旗下,我們不僅是綠色奇跡的見證者,更應是生態文明的踐行者。種下一棵樹苗,是增加一片綠蔭;節約一張紙,是保護一片森林;拾起一片垃圾,是守護一方凈土;熄滅一盞燈,是節省一份能源;擰緊一個水龍頭,是減少一份浪費。就像梁啟超先生所說:"少年人如朝陽,如乳虎,如春前之草。"讓我們以青春的名義宣誓:從今天起,做教室里的節能衛士、校園里的護綠先鋒、家庭中的環保大使,用千萬個微小的行動,構筑起生態文明的萬里長城!讓我們攜手共進,以實際行動植下綠色希望,讓藍天白云、綠水青山成為我們生活的常態,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在我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謝謝大家!
文:團委
圖:蔣光朝
審核:李銳
編輯:李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