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廣西日報》第5版以《風雨兼程六十載 繼往開來譜新篇——廣西華僑學校建校六十周年發展回顧》為題,報道我校建校60周年的發展歷程和辦學成果。
現將文章轉載分享。


風雨兼程六十載 繼往開來譜新篇
——廣西華僑學校建校六十周年發展回顧

2020年10月,廣西華僑學校信息專業科動漫專業團隊參加第三屆廣西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暨第四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廣西區賽,榮獲金獎

勇于擔當、銳意進取的新一屆學校領導班子
六十載風雨兼程,一甲子桃李滿園。60年來,從誕生到停辦、從復辦到壯大,廣西華僑學校(以下簡稱“僑校”)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進入新世紀、尤其是“十三五”以來,僑校已發展成為集“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等榮譽稱號為一體的國家級國際化學校。僑校黨委書記張七文感慨地說:“學校今日之輝煌與榮耀,凝聚著一代代‘僑校人’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獻。他們秉承著‘解放思想、艱苦奮斗、團結包容、服務大局、開拓創新’的僑校精神,用勤勞的雙手、執著的追求和創新的思路,建設著這所學校,為學校樹立了一座座豐碑,為新時代學校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肩負新使命,僑校將以建校60周年為契機,進一步振奮精神、努力奮斗,譜寫學校發展新篇章。
1 歲月崢嶸 砥礪前行
回眸歷史畫卷,倍感歲月崢嶸。學校歷經一次遷址、一次停辦、五次更名,從初創時期的艱難起步,到復辦時期的百廢待舉,再到新世紀以來的跨越發展,凝聚著一代代僑校人的心血和智慧。
1960年6月,在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原中僑委為幫助從印度尼西亞、越南、馬來西亞等8個國家歸國的華僑青年學生學習中華文化,創辦了南寧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建校之初,學校從金牛橋遷到西鄉塘,老一輩僑校人挖土平地、挑磚砌墻,建造了簡陋的校園,一代代歸國僑生在勞動和學習中茁壯成長。截至1969年,南寧華僑補校培養了2436名歸僑學生,為當時的國家政治外交和新中國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1969年,南寧華僑補校被迫停辦。停辦期間(1969至1976年),校園內開設了南寧市第十七中學,補校部分老師接續任教,共培養了3000多名學生。1976年,廣西體育運動學校在本校園內開辦,該校于1982年遷往新址。
1977年,國務院僑辦、廣西壯族自治區僑辦先后設立,僑務政策得以落實,僑務工作重放光彩。1979年,成立廣西僑務學校,培訓僑務干部,同期還開設高考、中考補習班。學校當時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僑務辦公室。1983年,南寧華僑補校復辦,同時成立了廣西華僑職業學校。1984年,廣西華僑職業學校轉型為成人中專,并更名為廣西華僑職工中等專業學校。2003年,南寧華僑補習學校和廣西華僑職工中等專業學校合并,更名為廣西華僑學校。現在的僑校已形成了以職業教育為主體,華文教育為特色、技術培訓和高中教育為輔助的多功能、多層次、多渠道的辦學格局。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作出了重要貢獻。
2 今日碩果 春華秋實
校園面貌,煥然一新。一代代‘僑校人’薪火相傳,春耕秋耘, 學校發展日新月異。學校現有清川和東盟兩大校區,占地面積680畝。校舍建筑面積達93301.27平方米,擁有49間專業實訓室和6大校企合作實訓基地,實訓設備總值3753萬元,計算機總數近1000臺。如今的校園環境幽雅、設施齊全、文明和諧,是讀書學技的理想園地。
專業優化,革故鼎新。學校緊隨時代腳步,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革故鼎新專業建設。現已形成了信息技術、商務、外語三大專業科,涵括6個專業大類共20個專業方向。擁有自治區級品牌建設專業(群)1個、國家改革發展示范校重點建設專業3個、自治區示范專業3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4個,其中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專業入選廣西中職品牌專業50強,牽頭組建的廣西計算機動漫與游戲制作職教集團入選廣西20個示范性職教集團。計算機應用、東盟商務外語等優勢特色專業(群)在區內同類院校中具有較高影響力。
校企(校)合作,發力強勁。學校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構建開放合作、協同交互、產教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先后與廣西大風車投資有限公司、廣西學中學教育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合作共建產學一體實訓基地,開展訂單式教育;與北京月福汽車裝飾有限公司、廣州番禺賓館等50多家知名企業共建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學校發揮僑緣優勢,借僑搭橋,積極探索中職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途徑,與越南、泰國等東盟國家高校合作,成功構建了中職學校“‘2+1’ 國際直通車”培養模式,開拓中職學生海外升學、實習就業新渠道。有近300名學生以“‘2+1’國際直通車”模式培養成長為具有國際視野的綜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輸送了200多名學生赴東盟國家企業實習就業,為促進職業教育國際交流、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華文教育,同心筑夢。僑校是一所具有深厚華文教育歷史底蘊的學校。教中華文化,育龍脈傳人,乃僑校之使命和職責。學校拓寬華文教育新思路,創設了留學生高中學歷教育、漢語短(長)期教育、大學預科教育、大學專科教育等層次教育。先后培養了5000多名留學生,其中,全國首創、廣西創新之舉的留學生高中班,培養了520名畢業生,他們漢語水平考試五級以上通過率達90.2%,100%進入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僑大學等重點大學深造,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招募了4725名海外華裔青少年來到廣西,舉辦了95期海外華裔青少年“尋根之旅”“新情中華”“中華文化行”“中文學習樂園”等夏(冬)令營活動,促進海外華裔后代對祖籍國的文化認同和感情認同;舉辦了27多期海外華文教師研習班、華校校長培訓班和華人社團骨干,培訓學員1600多人次;選派了36名教師赴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家的華僑學校開展援教,助推華文教育在海外的壯大發展,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與泰國、越南、印尼等東盟國家的12個政府及教育部門開展教育合作與文化交流,與菲律賓中國商會、老撾寮都公學等70多個僑團僑社、華教機構、華文學校開展緊密教育合作,在促進華文教育融入海外主流教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技能培訓,助力脫貧。學校堅持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創新職業教育培訓模式,開設職業教育、職業資格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歸僑僑眷培訓、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一系列綜合性培訓形式。2018年,學校獲評為自治區級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自治區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培育示范基地等,先后為全區18個區縣培訓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4000多人,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00余人,為廣西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力量。
規模劇增,中外咸集。學校黨委堅持立足校情和遵循教育規律相統一,有計劃擴大招生規模,注重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從建校伊始的2000多名歸國華僑青年學生,到動蕩時期被迫停辦,再到如今的年在校生規模近7000人(含中職生、高中生、留學生,其中在冊留學生近500人主要來自美國、俄羅斯、泰國、加蓬等16個國家和地區)。學校現有教職工近300人,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154人、中高級職稱174名。他們為人師表,甘于奉獻,銳意進取。
德業相長,業績斐然。僑校曾榮獲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自治區衛生優秀學校、全區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2005年獲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5年獲評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2018年獲評為自治區首批四星級中等職業學校。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也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突出成就。近10年來,學校師生參加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共獲獎838項,其中國家級67項、省部級680項、市廳級91項。這些驕人的辦學業績,贏得了教育同行和社會的廣泛贊譽。
3 明日爭輝 譜寫新篇
“風雨歷程人未老,關山初度路方長”。60周年校慶既是僑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里程碑,又是創新奮進、續寫華章的新起點。
回顧過去,砥礪耕耘,薪火相傳。一代代園丁辛勤耕耘,一批批學子桃李芬芳。60年來,僑校培養了5萬多名各級各類人才。他們從世界各地匯聚到僑校,又從僑校走向世界各地,有的已成為各國各行各業行家里手、領頭雁、建功立業的模范。
展望未來,弦歌不輟,繼往開來。僑校黨委書記張七文展望道:“我們將堅持和加強黨對學校工作的全面領導,秉承‘中外通習,德業相長’的辦學理念,全力譜寫學校事業發展的新篇章。飲水不忘挖井人,感念先輩們創業之艱辛,感激各級領導殷切之關懷,感恩各界賢達鼎力之助學。我們將帶著60年光輝與榮耀,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銳意創新、奮勇前行。我們堅信,僑校的明天會更加美好!僑校的教育事業會更加輝煌!” (文圖由廣西華僑學校提供)
來源:廣西日報